如果行业主管部门坐视当前行业风险而不顾,虽然能让现在的行业参与者好受一些,但对国家的总盘子而言,必然会引发更大的风险。
(四)压实责任,减轻负担。最后,补贴方面三类资源区标杆电杆和分布式度电补贴均统一下调0.05元。
并且,今年势必会有大部分企业被市场淘汰,而如何站稳市场,接下来加强与光伏相关产业的布局,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练好内功将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中之重。3、国家能源局、扶贫办、财政部发布纳入国家补助目录光伏扶贫项目情况核查的通知为确保光伏扶贫项目国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精准、足额拨付到位,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会同财政部、国家电网公司对各省(区、市)上报已并网发电光伏扶贫项目进行了审核。第十二届(2018)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展刚刚落幕,一则重磅政策《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砸向了光伏市场,顿时光伏市场沸腾起来。综上所述,5月国家和地方层面共计出台近20项政策,总体目标很明确,未来降补贴、控指标、平价上网是行业发展大方向。严禁层层组织和多头重复评价检查,避免增加基层迎评迎检负担。
除此之外,5月份还有哪些光伏政策值得关注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4、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2017年度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的通报》其中,对于光伏发电重点地区最低保障收购年利用小时数落实情况进行介绍,大家对以下区域的光伏发电有更清晰的了解:2017年,宁夏地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有较大幅度提高,达到225亿千瓦时;光伏发电未达到最低保障收购年利用小时数要求,偏差为-174小时;甘肃地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有较大幅度提高,达到546亿千瓦时;光伏发电未达到最低保障性收购年利用小时数要求且偏差较大,光伏发电I类和II类资源区偏差分别为-382小时和-271小时。(2)发电量数据各表不一。
正如在战争中,前线推进太快而后勤补给跟不上,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脓包就算不挤,也迟早会从内部破裂。4.产能方面,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据光伏分析人士红炜的统计,2017年整个光伏板块营业收益为2002.2亿元,整体利润188.5亿元,利润率只有9.41%。
国家能源局统计的是备案数量,电网统计的是实际并网装机容量,两者差异相对较大,说明行业存在普遍性的局部并网、而非全容并网的特点。据说,就在昨日,有关部门还召集各方开了一整天的商讨会,也吵了一整天的嘴,甚至截止本文发布时,也没有什么明确的结果。
地面电站、光伏扶贫、领跑者项目等大蛋糕的分配,几乎全部集中在少数部门手上,捣腾指标可以发大财已经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现状不容乐观2014年-2017年的中国光伏市场,年年火爆,装机容量增速惊世骇俗,行业成绩举世瞩目。如何避免数量上的急剧扩张,转向发展质量上提质增效?若何弱化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强化光伏行业的创新驱动?如何让光伏可持续发展与国民经济进步相匹配,以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共赢?必须领悟新时期、新思想对光伏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把顺应新常态当做光伏行业发展的重大课题进行研究。市场化程度整体较低,体制机制滞后。
2013年后,生产企业投资下游光伏电站成为时髦,几乎所有的组件或逆变器生产企业,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电站投资计划。电站持有商、相关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企业将有可能面临破产,整个光伏行业也有可能将一蹶不振,这会涉及到多少人的饭碗或身家性命啊!如果放缓或不出台严控政策,继续任由行业自由发展,2018年底就可能突破200GW,届时消纳无法解决、电网安全可能扛不住、国家补贴缺口会进一步恶化,显然也属于治标不治本,只不过是把行业失控或崩溃的时间往后推迟而已。如果立即出台严控政策,130GW的存量电站和正在建设过程中不低于50GW的增量电站(存量电站按单价8元/瓦、增量按6元算元/瓦),这些电站中沉淀的1.3万亿元资本,将部分化为乌有或极度缩水。市场化后,光伏资源配置可以自由流动,奔向最经济的地方。
首先来看产出是否达预期,对于光伏行业来说,则看看发电量如何即可。由于补贴拖欠、弃光等因素,导致电站投资收益远低于投资预期,电站持有方无力也没有动力去高效运维电站。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15年1-9月全国弃光率为10%,2016年全国弃光率10%;2017年全国弃光率6%;2018年一季度全国弃光率10%。运维不到位,则是一种看不见的损失,但也是产能不能消纳的隐性表现。
目前,实际使用且大规模生产的组件效率为,单晶16-19%、多晶15-18%、薄膜8-12%(国内),实验室数据大约高出1-2%。在度电成本减低到脱硫煤电价这最后一公里中,越接近目标会越困难,光伏企业的压力就会越大,能否熬得住。流通环节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供给侧对需求侧让利,是行业共识。首先是光伏指标很金贵。国内电力系统是计划经济时期余下的最后堡垒之一,生产侧产能有指标限制、上网电价政府核定,消费侧没有话语权、用户电价政府核准,市场交易在整个电力的供求关系中纯粹是零星的点缀。在光伏电价收益中,以地面电站和全额上网电站为例,国家补贴占比高达55%以上,2013年至今全没有兑现过。
行业的市场化反击,让能源主管部门的决策进退失手、苦不堪言。恰好,近日有业内资深人士给本网投稿一篇,探讨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其文言辞恳切、对行业爱意颇深,更不乏客观、理性思考,或能带给业内诸君一些借鉴和启发。
一方面是企业本末倒置,为应对欧美双反,光伏行业的制造业企业不断向产业链的下游延伸。奈何,行业发展惯性太强大,裹挟着利益链的反冲,2018年一季度,光伏装机依旧狂飙突进。
技术进步依旧处于瓶颈期,短期内很难改变。上述数据相加,2017年底全国光伏并网装机为132.48MW,与国家能源局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30MG相差2.48GW。
再次是产业结构单一、供给侧一支独大,转型难。受制于电力供需不平衡以及电网输配系统建设不完善,资源丰富地区弃光率虽有所降低,但整体依旧偏高。光伏还是个未断奶的孩子,现在政策层面应该做的是帮助其断奶,而不是把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完全推向市场与火电那样的壮汉去PK。在整个产能释放过程中,需求侧没有响应或介入,供给侧完全按照自己的经验、标准或收益模式建设光伏电站。
1.行业层面,俯首领悟政经形势。涉及光伏领域的分布式市场化交易试点、竞价上网、现货市场等,正在能源管理部门和电网公司的博弈中缓缓出场,备受行业期待。
其实,就当下的行业形势而言,双方的立场并非不能统一,因为所有问题归根结底实际只有一个,在电力普遍过剩和补贴缺口一时难以解决也并非某一个部门能独立解决的大背景下,要么选择限发和欠补,要么选择暂时限装。但光伏领跑者报出的0.31元/度的价格,毕竟只是标书上的数字,尚未得到实践的长期验证,能否成为光伏主流还是未知数。
市场上到处飘的并网电站,交易不掉、抵押不出去、融不到钱,就是光伏行业供给侧失控的具体表现。2.创新驱动乏力,资本短缺。
1.监管部门强势力推硬着陆,进退失据。如果按国家能源局的2017年装机数据分解,保守按年发电小时数1100算,则2017年光伏发电的理论总发电量也应该不低于1007亿千瓦时。在某些方面看来,中国光伏行业的狂飙突进并非与时俱进的高质量增长,比如片面追求数量增长、创新驱动乏力、市场化程度低等。等到2017年行业调整时,不少企业发现自己的老本行优势已经荡然无存,而整个中国光伏制造业产品进步不大,价格战阵势却搞得挺大。
第二,电站建设规模数据实际低于实际装机容量。数据显示,光伏行业整体利润稀薄,与行业庞大的身躯极不匹配。
至于建设好后的电站是否能满足需求则的需要,是否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由供给侧流动到需求则,考虑的人似乎不多。这一切都在说明,目前光伏行业不太健康,属于典型的数量型增长,重规模、轻质量、低效率。
第三,能源行政主管部门(国家能源局)和光伏消纳实操部门(国网与南网)之间,对光伏发展思路相左的结果。其次是资本市场很强势。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战战兢兢网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